当前位置:速扒入 > 生活 > 正文内容

大学生被强行送精神病院,如何证明自己没病?

速扒入2018年10月16日生活991

近日媒体报道,河南一大学生刘刚(化名),入学第二年时,学院团支书称其“有病”并通知其母,将刘刚从宿舍送至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。在该中心134天时间内,刘刚经历了被灌药、电击治疗、殴打等。出来后他主动到医院检查,结果显示“不是精神病”,刘刚找学校和医院要说法并提起上诉。(东方今报)

精神类疾病的特殊之处在于,在很多情况下,患者被认为是“没有自知力”的。也即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。在卫生部制定的《精神病人入院收治指征》中,就把“拒绝接受治疗”作为强制住院的标准之一,即一个被认为有精神病的人认为自己没有病,拒绝接受治疗,会反而加重对其患有精神病的判断。

假如精神病本来就是误诊、或者干脆是莫须有的“被精神病”,这种人当然也不承认自己有病,基于被羞辱或者不想浪费时间等理由,也很可能不愿意接受治疗和诊断——于是便百口莫辩,无法自证其没有病了。而且,在“被精神病”之后,甚至想起诉医院和相关亲属也非常困难,因诉讼的目标是证明自己精神正常,但只有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才能提起诉讼,于是便陷入了逻辑怪圈。

还记得去年有一篇文章 《我考上了名校,但最终死在了原生家庭手里》在网络上走红吗?该文称,一名叫康莫(化名)的女生被其母亲软禁在家7年,并被强制送往精神病院;康莫曾毕业于武汉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,还曾获得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全额奖学金。父母用给她买一架钢琴的许诺,将她骗回了国,2009年她坐法航的飞机回了家,由此退学。从此她再也没有逃脱父母的“软禁”。2010年2月,她被父母“骗”到精神病院,被诊断为“双向精神障碍”,并被强制喂药。此后,她还先后7次被强制送进精神病院,治疗手段包括“被绑在床上、强制喂药、扎针、做‘电休克治疗’”。

被家属强行送进精神病院,康莫不是第一个。曾经名噪一时的朱金红案、陈丹案、邹宜均案,都是母亲把自己的女儿送进精神病院。虽然目的涉及财产纠纷或自由恋爱,与康莫的情况有所不同,但这三位母亲日常的态度,也足以说明为何能够做到把亲生女儿送进精神病院。如邹宜均的母亲经常对女儿说:“我十月怀胎生下她,我对你做什么事情都可以,你有什么好说的?”

正如学者王越指出,“精神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的是病人及其家属的主诉,而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,医院和家属之间是存在共同利益的,因此一旦家属虚构了病情,疑似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”。

一旦被精神病了,自诉难的原因在于,精神病患者出院遵循“谁送来、谁接走”的规则。医院坚持只有送治人才能接当事人出院,即便医院明知送治人是出于利益冲突将当事人送来,也坚持只有送治人才能接人出院。换言之,医院只对支付医疗费的人负责。

其次,患者住院期间没有纠错机制,投诉、申诉、起诉皆无门。一旦被收治,无论当事人怎样抗议,都没有第三方机构来处理异议。

即使出院后,试图通过诉讼来维护个人权利的当事人面临着重重困境,要么被否认诉讼行为能力,把诉权彻底剥夺;要么误入“医疗纠纷”陷阱,在有没有病这个问题上进行拉锯战,忽视了收治程序上的不规范。

而从源头上看,潜在精神病人数量多,“被精神病”者难以自证没病,这还只是让“被精神病”泛滥成为可能,真正让“被精神病”层出不穷的,还是因为利益驱动。如前所述,对于一些人而言,亲情的价值远不及钱财来得重要,为了利益或者实现自己的权威,不惜把亲人强行弄进精神病院。

而在收费不菲的精神病院,也有少数精神病医生受利益驱动,根本不去核实所谓亲属说法的真假,偏听偏信,甚至在明知“患者”无病的情况下,只要有人肯支付住院治疗的费用,就照收不误。更让人无奈的是,即使“患者”提起诉讼,法院委托其他医院的精神病医生重新鉴定,因为是同一战壕的战友,也可能手下留情。

明白这些,你才可能清楚一个大学生,如果被学校或亲属强制送往精神病院是什么样的下场。因为,最可怕的在于,一个人即便坐了“冤狱”,还能保有行为能力,可以申诉,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平反。而一旦“被精神病”,还是被自己的学校或亲人送进精神病院,想要恢复自由,往往连说的地方都没有。

相关文章

迷失的农民工:待不下的城市,回不去的农村!

关注中国现状和未来的很多人都在询问一个社会问题:中国新工人的未来何在。为什么全社会都在询问这个问题?因为,如果中国近3亿新工人没有未来,中国就没有未来;因为,中国的未来关乎世界的未来。这里所说的新工人,指工作和生活在城市,而户籍在农村的劳动者。中国新工人的现状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:2014年全国打工者的人数为2739...

不要脸以后,我过得越来越好

生活是为了迎合自己的感受,不是为了收获别人的看法。脸皮薄的人,永远放不下面子,受不了冷眼。殊不知脸皮薄正在慢慢毁掉你,你越在意,就越会被拖累。01昨天约朋友吃晚饭,整个晚饭时间成了他的吐槽大会。朋友的老板3个月前给朋友配了一辆代步车,虽说是公司的车,但终于让他的上班时间不再那么紧凑。而前些日子和高中同学小聚时,许久不见...

单田芳——一个时代的远去……

曾经,于乡野之间,无忧无虑,对外界亦无所知……那时,电视还是稀罕物,节目也不甚多,于是每日听他的小说联播就成了一种奢侈和享受……依稀记得,小学时,每每早上总是边吃饭,边听他的小说,听完后才小跑着去上学……《白眉大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隋唐演义》、听得犹为开心……他那这沙哑的声音,听来总是带着历史的沧桑,像一个老者,讲述...

被指“舆论逼宫”,谁给了滴滴“停工多夜”以挟市场的底气?

近日,一篇名为《滴滴消失的第一夜:司机走投无路 乘客也无路可走》的文章刷爆网络。文中截取多个场景,渲染着滴滴深夜停运后,路边乘客打不到车的无奈和黑车司机漫天要价的贪婪,有意无意地营造一种“人们根本离不开滴滴”的感觉。由于滴滴本轮停运恰是在联合调查组进驻之后,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,如此奇怪的整改做法更像是一种“舆论逼宫”。...

你的教养,就是孩子的起跑线

你的教养,就是孩子的起跑线

01 最近,朋友圈被下面这个可爱的偷拍刷屏了。 天津某条地铁上,一个小孩在年轻妈妈的怀里睡着了。妈妈怕孩子的脚踢到邻座的人,弄脏他人的衣服,就用手捧住孩子的鞋子。地铁到站前,她一直保持着同一个动作未曾变过。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看过的一则类似新闻。 也是在地铁上,一名男乘客不顾周围人的反对在车厢内吃蒜,并且肆意将蒜皮扔...

听说要拆迁了,村里人纷纷开始怠工、赌博、借钱买豪车

拆迁消息传来后,村里人都显得十分阔绰。讲话更有气度了,抽烟抽最贵的,下馆子也动辄上千。这成了我记忆中金牛村最后的繁荣景象。一2008年暑假的一个下午,父亲老早就从上工的地方回来,买了一袋熟羊肉,拎着一瓶从来舍不得买的酒,显得格外兴奋,见了母亲就说:“咱们村要拆迁了! ”拆迁是村民们最大的期待。在这些苦了大半辈子的劳动者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看不清,换一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